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精品创作生产 勇攀艺术高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文艺工作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清晰阐明了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战略高度之深远前所未有,政策法规之细前所未有,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举办之际,10月15日,昆剧界文艺工作者齐聚昆剧的发祥地苏州,参加文化部艺术司召开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精品创作生产,勇攀艺术高峰”座谈会,大家一致表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保护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加自觉地走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列,争做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努力开创昆剧传承发展的新局面。
    静心创作,追求卓越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同志说:“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对于文艺工作者个人是如此,对于戏曲院团乃至戏曲剧种也是如此,最终要靠作品说话,靠作品立身。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质量,决定了个人、院团、剧种在社会上的价值,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
    昆剧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同样也要靠各院团不断有优秀作品创作出来,才能维系其地位,改善其命运。这里所说的创作,包括从无到有的原创之作,也包括对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和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本届昆剧艺术节的剧目也是整旧与创新的兼顾并举,各展风釆。可以肯定,传统剧目艺术价值的认识和开发将会得到进一步重视。习近平同志说:“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所以,我们既不可把创作观念狭隘化,也不可把艺术作品的形态、风格狭隘化。昆剧作品可以趋雅也可以近俗,可以坚守古典风格也可以进行现代探索,关键是精益求精,把真正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静心创作就要克服浮躁这个流行病。昆剧的几百年历史有过大起大落、大盛大衰。它之所以衰而不绝,是艺人们艰苦努力的结果,其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回顾。
    从整体看,昆剧可以说是戏曲中的阳春白雪。它的优美、典雅、精致、规范是无与伦比的,称之为“百戏之师”当之无愧。这也加重了昆剧界的责任,昆剧的艺术创作,无论整旧或创新,都要追求卓越,首先要在深化继承上下功夫,要充分地把昆剧深厚的艺术积累激活起来,同时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逐步地稳健地实现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追求卓越,持之以恒,会使昆剧作品兼有文学高度、艺术高度和精神高度,这样,才能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陶冶和心灵建设。
    传统戏剧文化遗产
    保护的中国模式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
    2001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昆剧的保护模式锻造成型。相比较日本模式和印欧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剧团与表演艺术家为主力的中国昆剧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的全面凸显,已经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代表作当中,目前体现得最系统、最高端,也最接地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近10年来,由文化部艺术司组织实施的“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在很多方面都做出骄人的成绩,也体现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古老剧种之中国模式的卓尔不群。比如,国家有选择、抢救性地录制了源自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昆剧优秀传统折子戏共200出,确保了昆剧这一“活态传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记录和保存。
    在剧目继承与创新方面,以抢救和继承昆剧优秀传统剧目为切入点,每年有目标、有重点地资助扶持全国7个昆剧院团,恢复上演了一批传统名剧,推出了60多台整理改编剧目和新创剧目。
    中国昆剧剧目不仅要继承、整理、改编和新创,同时还要在国内外保持一个宽幅度、大阵营、常态化的演出态势。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10年间,共举办了6届国家层面上的中国昆剧艺术节,共有约50台剧目参加了展演。10年间,进行对外交流演出近700场。
    繁荣文艺创作 推动文艺创新
    郭宇(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文艺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和深刻回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引领时代方向的重要里程碑意义。
    作为艺术工作者,怎样才能做到“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这个目标呢?我认为就是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到民众中去,去体味他们的情感,去领悟他们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泥土味,聆听工厂的铜铁声。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以今天的眼光与智慧,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用,生产出有这个时代烙印的中华文化的艺术新品。
    昆剧艺术就是要在创作上,充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的表达方式进行加工。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之博大精深,值得我辈殚精竭虑,用尽一生来维护、挖掘、推陈出新。所以,向传统文化的宝库要资源、要灵感,是昆剧艺术发展之道,也是观众之需。创传统文化之新,呈时代昆剧之美,应该是我辈昆剧人的文化责任和职业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我们的文艺标准,不能单单以城市里大剧院的作品来作为标杆,那些来自基层的,包括蕴藏在优秀历史文本和历史传奇故事中的“传递着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的素材与文本,也是我们的创作目标与方向。
    同时,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我们也将把这样的文化艺术观念,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和确信在民族文化宝库中,有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创作与学习的道路上,除了读经典,也要拜生活为师。
    在传承中固本 于创新中守成
    凌金玉(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
    一年来,文艺界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二是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三是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三件大事,使全国文艺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昆剧的底蕴非常深厚,具有600多年传承历史,是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一个代表,值得在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下大的功夫。首先,从继承的方面来讲,昆剧的传承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昆剧有非常多的优秀传统折子戏,需要传承和保留;另一方面,青年演员的演唱、表演的功力,更应该从老师身上继承下来。
    在继承上,近些年,北昆首先是将大批的录音从有关方面买回来,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资料。在剧目上,将300多年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创作的《续琵琶》第一次搬上舞台,让久违北昆舞台50余年的《五人义》重现舞台,根据传统剧目《白兔记》改编成《咬脐郎》;创新是剧种发展的生命,在创新方面,北昆新创大型原创剧目《红楼梦》、《李清照》、《董小宛》等。
    近些年,文化部在昆剧人才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举办了多期分行当的培训班,我认为这个做法还应该再推进一步,就是深入挖掘各个院团的实力,在现有流派的基础上加大培养力度;大力发掘传统戏,像北昆的《浣纱记·思越》、《九莲灯·焚宫烧狱》都应该逐渐得到恢复,应该把剧目的恢复和演员表演技艺的继承结合起来。
    推陈出新 新不离陈
    谷好好(上海昆剧团团长)
    一年前,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激励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昆剧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出人出戏,势头喜人。
    当前的发展环境,为广大昆剧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上昆历来坚持“传承不忘创新,创新不弃传统”,艺术传承、经典再造、原创精品三并举。去年,上昆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川上吟》与《景阳钟》巡演项目双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今年,我们申报的“昆剧俞派传承基地”项目,也已成功入选。
    出人出戏出影响力,我们坚持以戏育人、以戏推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我们从《景阳钟》到《川上吟》,力推青年一代领军人才,已连续两届帮助黎安、吴双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让上昆中青年一代有了赓续前辈成就、屹立中国戏剧前沿的优势。
    在坚持打造原创精品的同时,上昆已拟定计划,花10年时间精心传承再创作昆剧古典名著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及《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等经典名剧,包括在本届昆剧节特别推选上演的《墙头马上》也是上海诸多剧目积累中最有传承意义的作品。
    做好昆剧传承,离不开扎实的人才梯队建设。为了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上海昆剧团提出了“三好”宗旨——“老艺术家保护好、中青年一代打造好、青年一代培养好”。从去年开始,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昆五班分两批先后进团。目前上昆呈现五班三代同堂的历史性盛况,行当齐全、文武兼备。
    只有扎根群众的艺术,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数十年如一日,上海昆剧团坚持昆剧进校园、进社区、办昆剧学习班,让上昆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收入的青年戏迷。从1997年坚持至今,上昆会员1万人左右,这些会员成为上昆走市场、培育市场自觉消费良性发展的基石。目前上海昆剧团每年公益普及演出讲座超过200场,这些公益演出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络,触及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
    以人民为创作中心
    李鸿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几种文艺怪象。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创作中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态度下基层,没有带真心,没有动真情;崇洋媚外,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钻进钱眼,成为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吹捧奉承,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
    正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精品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要想创作出精品,就需要创作者们更好地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了解并熟悉群众的真实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被群众接受。在创作精品时,需要不浮躁,能沉静得下来,反复打磨,在这个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
    过去的10年,我院与昆山市政府合作,开展了“昆剧回故乡、进校园”的活动,我认识许多高校教师,他们曾经跟我说,他们遇到的很多昆山籍学生,几乎都曾在学校看过我们单位的演出,他们也正是通过这些演出认识了昆剧。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要肩负起这个时代的职责。在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我们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以此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努力践行中国昆剧当代传承
    蔡少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们在深入学习讲话精神的同时,努力进行当代昆剧活态传承实践,探索适应苏昆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的近代昆剧“传”字辈老先生的传承下,苏昆培养了“继”“承”“弘”“扬”四代演员,如今第六代“振”字辈演员正在茁壮成长。常年聘请张继青、汪世瑜、蔡正仁为艺术指导,又聘请华文漪、岳美缇、张静娴等多位艺术家及本院老师一起开展传承工程,折子戏的积累从本世纪初的数十出上升为现在的150出。
    成功运用社会化运作模式和海内外合作机制推动剧目生产。成功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白蛇传》等十余个品牌剧目。在不断的舞台演出实践和持续的艺术积累中,演员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王芳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殊荣,沈丰英、俞玖林荣获梅花奖,今年周雪峰也摘取了梅花奖。
    推动昆剧走进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策划启动了青春版《牡丹亭》著名高校行和《长生殿》历史文化名城行。在苏州市政府主导下为苏州市中小学生开设普及性公益演出,8年多来共演出1000余场,开设昆剧讲堂定期进行昆剧公益讲座,开放“游园惊梦”昆剧摄影体验空间、昆剧服装体验空间、昆剧乐器体验空间等昆剧传承体验空间,给观众提供近距离接触昆剧的机会,使之真正走近昆剧。2006年至今的9年间,苏昆完成了63批次1383人次的海外演出。
    下一步,苏昆将树立历史使命感,珍惜苏州昆剧发展机遇。增强工作责任感,牢固树立活态传承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理念,构建利于昆剧传承和剧院发展的新模式。以人才为根本,建设人才高地。从人才培养、剧目建设、文创产业三个角度将昆剧打造成为江苏特色文化名片;将昆剧列入教育体系,培植昆剧发展基础性土壤,并以此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胆创新、体现特色,
    不断推动精品创作
    罗艳(湖南省昆剧团团长)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让人感到文艺的春天到来了,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温暖、感动和力量齐涌心头,我们深切感受到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荣光和责任。
    做好昆剧经典剧目及湘昆传统特色剧目的挖掘、整理与传承,一直以来是我团工作的重点。我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抓重点、创特色、树品牌,在各种艺术样式的创作生产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我团邀请了昆剧名家来团传承剧目,复排了传统大戏《荆钗记》、《白兔记》、《牡丹亭》、《贩马记》等,创作新编历史剧《湘妃梦》。
    大力推动和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以政策为保障,为精品创作创造良好条件。加大投入,是推动和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关键之举;以市场为载体,为精品力作提供广阔舞台;精品力作只有得到市场的检验、人民群众的认可,才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以品质为灵魂,为精品创作注入地方特色。湖南深厚的湖湘文化和丰富的非遗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以人才为支撑,为精品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我们注重文艺人才的引进培养,打破体制障碍,创新用人机制。
    面向未来,我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取得新成效、新业绩。
    打造精品  服务观众
    周鸣岐(浙江昆剧团副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奠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推动昆剧的精品创作,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精心谋划,精品创作要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国家对昆剧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感到温暖,更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振兴昆剧艺术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有爱家爱国的家国之情怀;要有爱乡爱民的乡土之情愫;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中国梦”里寻找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故事,把推动精品创作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开展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精排、精演,使老戏焕发出时代的光彩;通过在新创剧目方面的精益求精,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
    精准策划,精品创作要与传承出新相结合。浙昆的“开山鼻祖”“昆剧一代宗师”周传瑛在《做戏曲改革的促进派》一文中指出了昆剧的服务对象和发展的方向,启迪首先在戏改理念上,不墨守成规,敢为人先;其次在舞台呈现上不拘一格,既提倡“唱老戏”(传统剧目),又提倡“老戏新唱”(改编传统剧目)和“唱新戏”(新创作剧目);再次在题材上既倚重传统题材,也重视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精品创作,就应该继承发扬先贤的这些戏改理念。
    精益求精,精品创作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我们常说:“传承是根,出新是魂,突破是门,关键是人。”浙昆通过多管齐下、多行并举,强化出人出戏,做到既重视生旦,也重视净末丑等角色的培养;既重视编导,也要重视音乐、舞美、推广等创研人才的培养。只有实现精品创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且互推互补、相互促进,才能有产生精品之作的基础条件。
    努力创作精品剧目
    张胜建(浙江永嘉昆剧团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鼓舞人心、凝聚士气、明确任务、指明方向的纲领性文件。
    创作精品剧目是艺术生产的核心目标,作品更是艺术单位的立身之本。通过作品,特别是精品,可以体现一个院团的艺术实力、艺术影响力、艺术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院团的艺术收益。但精品总是“难求”与“稀少”的。以永昆为例,这些年创作了十几本大戏,其中也有评价颇高的《张协状元》、《金印记》等优秀剧目,但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还有距离。纵观近几年成果,能够经得起人民和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品,确实非常少。我们一直在反思原因,为什么难以创作出精品?如何才能创作出精品?直到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才意识到我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过这样的弯路:迷信大制作,盲目追求创新、改革,对获奖过于重视等。
    创作精品要以人为本,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实施精品战略的一大基础任务。德才兼备、学养、涵养、修养过硬的文艺人才,能极大提高精品创作的成功率。与其他院团相比,永昆艺术人才底子比较薄,想打造精品还要从基础做起,从培养人才做起。积极地开展学习与交流,不断进行艺术积累,才有希望十年磨一剑,出人出戏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创作出反映时代风貌、人民需要,能够为历史传正义、为世人弘美德的精品剧目。
    (王立元 整理)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