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儿童剧《和你在一起》自2014年8月创排以来,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前不久,打磨提升后的《和你在一起》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连演6场,场场爆满。来自陕西省内外的业界专家观看了演出,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王蕴明、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周育德、儿童剧研究专家沈玲、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林琳、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孙豹隐、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胡安忍等和演出单位的主创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专家们给予《和你在一起》高度评价。孙豹隐说:“这个戏在全国儿童剧中别树一帜,有着鲜明的特点和艺术创意。将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陕西地方艺术元素,既有时代感,又有现代性。”宋宝珍认为,这台戏用童真视角看世界,把成功学与孩子自由的天性、生活现象与生命意识有机统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当代中国一些家长的形象缩写。胡安忍认为:“陕西出了一台好戏。这部戏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表现出密切关注现实的艺术品格。”李龙吟表示,创作现实题材的儿童戏很难,难在出新上。而这部戏在剧本形式和舞台呈现上都有很多创新。王蕴明说:“这台戏出乎意料地好。剧本成熟完整,有独特的艺术个性,陕西地域特色突出,故事极具感染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沈玲认为,《和你在一起》是中国儿童剧的一个新收获。它反映现实、直面现实,内容深刻而富有童真童趣,形式新颖而特色鲜明,主要人物生动,丰富感人。周育德表示,这个戏题材好,故事讲得好,舞台呈现好,演员演得好,是一台非常优秀的儿童剧。林琳认为,这个戏老少咸宜,有态度、有厚度、有情怀,剧场效果非常好,希望有机会在首都舞台上看到此剧。
陕西省演艺集团党委委员胡海琴代表演出单位和主创人员发言,她表示,专家对《和你在一起》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好戏,在全国儿童剧舞台上也是一部难得的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的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剧目。同时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中肯的意见,主创团队一定会认真研究,精心打磨,为全国儿童奉献一台精品儿童剧。
儿童剧舞台上一抹七彩霞光
孙豹隐
最近,一部注重以儿童视角、孩子童趣来编织故事、塑造人物、结构情节、展示舞台的原创儿童剧《和你在一起》,出现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这部作品着力迸发出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表达方式,从儿童审美的角度将纯粹地道的、充盈着美的情愫的儿童剧作品呈现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增强对真善美的认知,不断提升孩子们包括家长对心灵之美、人性之美、行为之美的感悟,在舞台上营造起了一部思想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优秀儿童剧。
该剧讲述的是少年儿童果子和他的小伙伴,在当下价值标准相对单一的环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通过果子与妈妈尖锐乃至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折射出当今社会的功利、庸俗。
剧作直面当代家长和孩子们的困惑与焦灼,用艺术的编排代替单纯的说教,在诙谐、幽默、轻喜剧式的舞台呈现中,使孩子们找到了共鸣点,带给了他们情愫的感动和心灵的洗礼。剧作从艺术的角度,假以社会热点话题的视野,借助鲜活的生活事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推进,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时代课题:应当怎样去关爱孩子?如何更好地教育他们?到底该赋予下一代些什么?剧中那些要求孩子除了上课就是练钢琴、学奥数、上英语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似乎什么都想到了,可就是忘记了在孩子的爱和教育中,尊重是头等重要的。他们从根本上摒弃了孩子们本应有的、也唯有在童年、少年阶段才能拥有和体验享受的快乐之天性权益。该剧的思想意义、积极因素由这一独有的蹊径呼啸而出。
毋庸置疑,从创作儿童剧的编剧思维着眼,在讲好一个中国故事的同时,提倡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激发儿童兴趣、突出儿童视角、熟悉儿童心理的创作思维,同时更多一点关注社会热点,把那些对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文化浸润的思考溶入戏中是必要的、大有裨益的。《和你在一起》的一个亮点,正是在于其创作运用科学、朴素而又深刻的当代主题,把观众的视野引向对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用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童真童趣的语言,烘托出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现状。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中拥抱真善美,健康快乐地成长。
《和你在一起》是使命意识的创作,同时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担当。剧作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完成了“现代题材加传统文化”,同时融入陕西地方特色艺术元素的创新使命。该剧遵循儿童剧的特点,采用跨越时代的舞台呈现方式,配置了诸多无实物表演和虚拟场景,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时空的交错,台上台下与孩子们的交流自然通畅、恰到好处,达到了良好的观演互动效果,卓有成效地调动起小观众的观剧欲望和热烈情绪。舞美设计采用具有象征意味的数学公式、英文字母以及符号元素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压抑感,来隐喻学生在学业上的重重压力,别有艺术斩获。灯光美轮美奂,一种较强的穿透性、可视性和观赏性流淌舞台,足以起到渲染剧情、照亮人物内心波澜的理想效果。
尤其值得评说的是,皮影表演在剧中堪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惟妙惟肖的皮影具象,从孙悟空到变形金刚,不仅把传统艺术融入叙事当中,而且还利用光影效果与其呼应,加之姥爷对皮影的那份挚爱守望,果子和同学们对皮影的情有独钟,构建起强大的艺术冲击波,形象而贴切地反映出这一中华古老艺术的生命力。使得这部剧的“陕西制造”色彩更艳丽、味道更浓,为剧作注入了怎样保护传统文化、怎样用传统文化对下一代进行滋养的深度思考。
剧作在孩子与父母齐声放歌皮影戏那慷慨激昂的旋律中完美落幕。当剧中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在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中得到了和解,这一瞬间的感动自然唱响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走出剧场的人们感悟油然喷薄:原来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有着如此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在当下优秀的儿童剧还显得比较缺少的情势下,《和你在一起》跃然舞台,飘逸起的一抹七彩霞光更加吸引人的眼球,有理由让我们为之喝彩。
和童真快乐在一起
宋宝珍
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陕西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儿童剧《和你在一起》以现实的题材、童真的视角、感人的故事以及富有创造力的舞台形式,给儿童观众及其家长带来新鲜的艺术感受,也为他们提供了人生启示和审美经验。
《和你在一起》编剧谢艳春从孩子的心态、情感出发,瞄准小男孩果子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动,透过他的顽皮与耿直、聪明与任性、梦想与憧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家庭伦理中母子关系的纠结。编剧以其对孩子世界的真切理解,打破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影响了全社会的成功学的狭隘观念,从保护和解放儿童天性出发,表现孩子自由的心性、跃动的思维、美好的单纯。
此剧有两条情节主线,一是耿直调皮的果子与望子成龙的母亲的矛盾,反映了果子对一成不变的成才模式、不断补课加压的教育方法的不满;二是果子对传统皮影艺术的喜爱与继承,表现出孩子心中不带功利色彩的人生美梦。围绕着果子对妈妈从言语反抗到生命拯救的过程,两条线起伏跌宕,交织并拢。
首先,该剧成功塑造了现代家庭中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11岁的果子活泼好动、顽皮聪明,他喜欢孙悟空,有西北娃的耿直、豪爽、倔强,好打抱不平。妈妈无法理解果子的奇特想法和“怪异”举动,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果子用一条玩具小蛇就把医生搞定。妈妈认为皮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让祖孙俩剪掉皮影,果子操起剪刀,一顿嘁哩喀喳,让姥爷心疼得不行,转眼间他又抱出一箱子完好无损的皮影。妈妈看到别的孩子都在上各种补习班,一定要果子也去上,果子坚决反抗:“兴趣班、兴趣班,可是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你告诉我,我没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去上?”我就是我,不想过别人的生活,这就是果子的个性。
果子喜欢姥爷的皮影,因为皮影里的故事让他感动,皮影里的人物寄托了他的英雄梦。他要在学校组织的特长比赛中表演皮影戏《孙悟空大战变形金刚》,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获胜。当母亲患上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时,果子变得懂事而坚强,他拯救妈妈的举动,深化了戏剧的主题:和你在一起。从母亲的角度讲,孩子是母体生命的延续,血脉相连;从孩子的角度讲,自己也可以为母亲创造生命奇迹,不离不弃。
其二,该剧具有传统情怀和地域特色。这是一台反映时代生活,带有典型“老陕”味道的儿童剧,充满浓郁的西北地域人文特色。在单身母亲果子妈妈身上,反映着西北女人的坚韧与刚强,勤劳与担当,她独自打理一间小服装店,不辞劳苦、不惜代价要把儿子培养成才。果子姥爷曾是皮影艺人,他体谅女儿的艰辛,帮助照看外孙,他那一口“醋溜普通话”,给演出增添了喜剧性趣味,他的角色定位是人物性格中黑白两极的间色,是情节发展中紧张冲突的调和剂,而由他唱响的气势雄壮的秦腔也对烘托气氛、推进高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导演王炳燃抓住果子喜欢皮影戏的特点,将皮影作为情节推动的支点,在舞台调度中,生动的“影”的艺术巧妙穿插,起到了突出主题的贯穿性作用。此后,在现实与想象时空里,皮影时而展现了果子隐秘的内心,时而寄托了他美好的人生憧憬。皮影艺术的“影像”特点,延展了表演功能,比如以剪影的方式呈现身处室内的人物身影,在特定情境下,医生、梅梅妈、旦旦爸的皮影化的肢体行动,使皮影之“影”有变化,有对应,导演把这一鲜明的舞台意象符号,表现得层次分明且意趣生动。
其三,该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代性。果子生活在信息万变、价值多元的时代氛围中,速度与激情、竞争与成功、喧嚣与躁动给孩子带来全新的心灵感应,也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惑。该剧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绚丽的灯光造型,让电脑灯投射在舞台上方的方块上,形成各种色块、符号,隐喻各种课业给他们造成的逼迫感。
该剧的现代内涵还体现在它对儿童自然天性、自主选择快乐人生的尊重。戏剧打破褊狭的竞争学说、成功学说的局限,承认人的差异性存在,追求自然人生的单纯美好,具有启示意义。编剧对于果子的言行,没有表现出成人世界特有的评判性,却带着一种欣赏和宽容。
儿童剧要敢于表现有个性的孩子
李龙吟
由陕西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演出(谢艳春编剧,王炳燃导演,陈夷飞主演)的儿童剧《和你在一起》塑造了果子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果子形象的出现,如同当年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子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儿童电影很多,描写孩子参加抗日战争的电影也不少,可是,还没有哪个形象像张嘎子那样深入人心。原因就是张嘎子是个个性突出的孩子。张嘎子淘气,不听大人的话,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小主意,但关键时候机智勇敢地烧了日本鬼子的炮楼,为战斗胜利立了一大功。《和你在一起中》的果子不爱上什么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他就爱和姥爷一起玩皮影。他和同学打架,拿假蛇吓唬医生,与妈妈吵架,但在妈妈得白血病时,却能挺身而出,捐髓救母。
我们以往的一些儿童剧,太注意把剧中的主要人物写成一个什么毛病都没有的听话的小楷模,认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是学习的榜样。创作者常常错误地认为,只有这样的儿童剧,才是有教育意义的;只有这样的儿童剧,才是好的儿童剧。殊不知这样的戏既虚又假,焉能动人?
中国有句老话:“淘小子出好的,淘姑娘出巧的。”这话的道理在于,淘气的孩子一定是有想法的孩子,有想法的孩子往往也是比较聪明的孩子,就看大人把他们往哪儿引。可惜的是,如今的家长无视孩子的天性与爱好,一味地让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扼杀个性。《和你在一起》直接把这一问题揭示在观众面前,亮给小观众看,让他们来判断。果子想学皮影,家长不让,果子就偷偷学,不幸被发现,妈妈气急败坏地踩坏了果子精心制作的变形金刚。让果子伤透了心,对妈妈大声嚷嚷:“我恨你。”这个时候,看戏的小观众即不赞成妈妈踩了果子的皮影,也不赞成果子说出这么让妈妈伤心的话。可是,当果子知道自己的妈妈得了白血病,需要配血型才能挽救妈妈的生命时,小小的果子,勇敢地自己跑到医院,要求医生给他做骨髓穿刺,他要救妈妈的命。这时,看戏的大小观众不但热烈鼓掌,而且热泪盈眶。
《和你在一起》将皮影作为戏剧主线的设置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皮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现场看过皮影?有多少人喜欢皮影?果子喜欢。果子喜欢皮影就是喜欢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寓意是深刻的,有价值的。
说果子是中国儿童舞台剧以前没有过的形象,还在于这出戏通过果子之口,道出了许多我们不曾想过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由果子这样的一个孩子说出,是那么自然又使人猛醒。例如,世界上有没有孙悟空?快乐为什么没有用?要是全世界的人都错了呢……
看完演出,我想到了哥白尼、牛顿,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成功,就是他们敢怀疑身边的东西。《和你在一起》通过果子之口提出这些问题,显得那么自然,然而却强烈地震动了我。我们不能再压抑孩子的好奇,不能再压抑孩子的个性。
伸张自由天性 放飞童年梦想
《和你在一起》剧照
胡安忍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儿童是最美的。”其意思大约是,少年儿童对于身处其中的外部世界,是感性直接的、率性自由的,不像成年人,凡事心存诸多理性思考与牵绊。最近,有幸观看了由陕西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的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酣畅淋漓地领略了一回少年儿童之美。从该剧主人公果子身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自由的天性、心灵的清纯,给人留下了鲜活生动的印象,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许多问题的反思。
《和你在一起》讲述了小主人公果子及其伙伴,为了守望自己的兴趣爱好,伸张自己的个性自由,与大人们之间展开一系列冲突与抗争的故事。在充满童趣的舞台呈现过程中,剧作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表现出密切关注现实的艺术品格。
《和你在一起》中,小主人公果子的形象真实、鲜活、灵动、可爱,是该剧创作上的可喜收获。果子喜欢皮影,热爱皮影,不是因为它是非遗,而是觉得它好玩,是他天性之所爱。恰恰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兴趣爱好之中,他的情感在丰富、道德意识在萌生、稚嫩的心灵在提升。作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细致地展示出果子的成长历程。他的母亲林彤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患上白血病,果子坚强地要为妈妈献出骨髓,表示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这是他成长的标志,而他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正是皮影艺术熏陶的结果。值得点赞的是,他与大人们之间的冲突方式完全是充满孩子气的,这在当前儿童剧创作背景下,尤显可贵。他有时让人觉得淘气、调皮,然而正是这种淘气和调皮,又让人觉得十分可爱。他与旦旦打架,当然不对,但他却认为是打抱不平;他用假蛇吓唬医生,分明是恶作剧,但其中又蕴含着某些让人能够理解的情味。
《和你在一起》虽然是儿童剧,其精神意蕴却大大超出了一般的儿童剧。剧中所塑造的几个成年人形象,个个性格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妈妈林彤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视孩子喜爱皮影为恶习,以至于怀疑孩子脑子出了问题。她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累坏了身体,然而她又似乎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众多家长都在这样做。她竭尽全部身心想要成就自己的孩子,然而的的确确又在窒息着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个人物形象带给人的是一种苦涩和无奈,一种忧虑和思考。林彤的恋人罗华这个人物形象,其韵味也是深刻而耐人寻味的。他的所作所为,是林彤身上某种意识的延续与深化。他为果子做心理测试,表现出来的却是成年人精神上的异常与病态。剧中果子的姥爷这个人物令人感到亲切、温馨。在他眼里,孩子就应该像个孩子,孩子喜欢皮影,对他这个有些落魄的民间老艺人来说是知音,更是幸事。于是爷孙俩人经由皮影牵线,打得火热,其乐融融。该剧的正能量主要是通过这爷孙俩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其他如旦爸、梅妈等人,其带点儿喜剧色彩的表演,虽带符号化的性质,但对于丰富作品的内容,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
该剧的舞台呈现,富于鲜明的陕西地方特色。尤其是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灵活运用,使得整个舞台生机勃勃,情趣盎然,魅力四射。如,人物表演动作的皮影化、主旋律音乐的戏曲化、个别人物普通话的方言化,无不使该剧散发出浓浓的秦风秦韵。舞台美术和灯光不仅起到烘托环境氛围的作用,而且以不可替代的语言方式参与了故事的讲述。那无数黑白分明犹如魔方般布满整个舞台的小方块,小方块里那杂乱无章的加减乘除符号以及大葫芦头小葫芦头之类的音符,与剧情相伴相随,紧密结合,共同讲述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故事。另如,随着剧情的发展,果子他们兴致所至,满台流萤飞舞,金光闪烁,其美丽景象与前述那种昏暗压抑的氛围形成一种强烈对比,又让人忍不住从心底发出热切呼唤:让孩子们摆脱沉重的学业负担,伸张自由天性,放飞五彩缤纷的梦想吧。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