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舞步跳得更和谐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9-16
“对广场舞队伍及广大爱好者是一个福音!”“这是政府首次在全国性政策中提出广场舞管理的相关举措。”“对广场舞的引导、规范很有必要,但政策要落到实处才行。”……近日,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广场舞爱好者及关注广场舞问题的人士热议。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广场舞作为群众的发明创造,兼具健身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此,常年服务基层群众的北京香河园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干事刘转霞体会颇深。她说:“《通知》有效回应群众的迫切需求,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都作了宏观要求,为广场舞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是广场舞爱好者的福音。”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副市长朱晓峰认为,《通知》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群众的关心和重视,无论是政策定位,还是具体措施,都体现了务实作风和政策理性,通过顶层设计的统筹协调,立足群众需求根本,为广场舞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便于基层推进落实。下一步将在健身舞人才培养、品牌创建、规范管理上加大力度。
《通知》发布后,陕西省铜川市天星原快乐舞步健身队队长袁会芳在微信中第一时间转发这一消息和相关解读文章,72岁的她开心地表示“队员们都很开心,赞声不绝”。她说:“我们这支队伍从2013年成立至今,已由10多人增长至约600人,各地这样的队伍很多,政府看到了群众的需求,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为广场舞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与支持,加大对广场舞活动的服务和指导,预示着广场舞活动将迎来一个春天。”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通知》是政府面对广场舞蓬勃发展,以及少数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的高度关切和及时引导。”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表示,《通知》提出“三个一批”(培育一批广场舞工作队伍、推出一批广场舞作品、培育一批广场舞品牌活动)的目标任务,是扶持、引导广场舞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健康发展需要合力
就具体内容而言,《通知》在加强广场舞规范管理方面推出的三大新举措,是各方较为关注的。
一是,推动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人性化、针对性强的广场舞活动管理办法、活动准则或文明公约。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丁光清表示,各地都在探索合理高效引导广场舞健康开展的办法,《通知》提出的举措可操作性强,显然是经过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将扶持、引领、提高融合起来,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据悉,上海闵行区、浙江温州、四川成都温江区等地均已出台相关文明公约或管理办法,如成都温江区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温江区广场健身文明公约》,建立了广场舞团队管理档案制、登记备案制、挂牌上岗制、星级评定制等相关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投诉率,使广场舞成为温江区一张亮丽名片。
二是,鼓励群众自我管理。广场舞的规范和管理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应广泛吸纳广场舞团队负责人、文艺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代表参与广场舞管理,统筹协调各方优势资源。黑龙江、浙江、上海等地已经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如上海闵行区根据《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办法》,吸收文化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等为该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成员,在区、镇、广场三级设立管理机构,负责展演培训、设备维护更新、沟通协商等工作,共同维护和管理文化广场。闵行区文广局局长杨继桢说,引导群众发挥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的作用,是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让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保障了规则的可操作性和认可度。袁会芳表示,这一举措充分把握了广场舞的主体特点和活动规律,在政府做好平台搭建、监管之外,放手把部分管理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既有利于高效地管理队伍、解决矛盾,也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有利于调动人们自律、相互监督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是,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过程,政府部门要承担管理职责。《通知》明确要求,要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广场舞活动管理机制。对此,云南省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副局长徐艳波表示,这是支撑广场舞发展的一大亮点举措。政府牵头为广场舞正名;多部门联动管理才能解决广场舞“谁都能管,但是不知道找谁管”的现状;纳入社区属地管理之后,有利于确保活动场地利用最大化,盘活属地内的广场资源。
此外,《通知》也就如何加强对广场舞活动内容的引导进行了阐述,其中一条是引导基层群众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创作符合群众审美品位的广场舞作品。云南省石林县彝族音乐教师黄海对此很支持,49岁的她是当地和谐健身舞队的领队,经常参与改编广场舞。她表示,将撒尼族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中,形式新颖且更适合大众习练,很受欢迎。成都市温江区文化馆馆长张伟感慨地说:“将传统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元素整合运用于编创新作,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使广场舞更丰富、更有特色、更有底蕴。”
政策落地仍很艰巨
在学习、解读《通知》的同时,如何将《通知》精神以实际举措落地更受关注。陕西省铜川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刘群利表示,广场舞的迅速发展给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提出新课题,其管理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通知》是对广场舞健康发展的极大推动,而各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方案、协调各部门协同工作的任务仍很艰巨。浙江省温州市文化馆馆长阮静表示:“规范广场舞是一项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在贯彻落实《通知》时,只有相关职能部门都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实现目标任务。”北京市民刘顺坦言,虽然有了《通知》,但是否真能解决好广场舞引发的噪音、场地等问题,还有待实践来检验。
采访中,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快研究细化出台政策。刘群利称,铜川市城市管理局作为城市建设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合理布局与建设市民休闲广场的工作。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甄国栋说,广场舞既是文化活动,也是体育健身活动,《通知》提出的扶持、引领任务,体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安徽省民政厅有关同志表示,将加紧培养有较高协调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广场舞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与采写:张妮、张建友、乔国良、余结红、洪伟成)
源自:中国文化报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广场舞作为群众的发明创造,兼具健身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此,常年服务基层群众的北京香河园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干事刘转霞体会颇深。她说:“《通知》有效回应群众的迫切需求,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都作了宏观要求,为广场舞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是广场舞爱好者的福音。”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副市长朱晓峰认为,《通知》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群众的关心和重视,无论是政策定位,还是具体措施,都体现了务实作风和政策理性,通过顶层设计的统筹协调,立足群众需求根本,为广场舞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便于基层推进落实。下一步将在健身舞人才培养、品牌创建、规范管理上加大力度。
《通知》发布后,陕西省铜川市天星原快乐舞步健身队队长袁会芳在微信中第一时间转发这一消息和相关解读文章,72岁的她开心地表示“队员们都很开心,赞声不绝”。她说:“我们这支队伍从2013年成立至今,已由10多人增长至约600人,各地这样的队伍很多,政府看到了群众的需求,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为广场舞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与支持,加大对广场舞活动的服务和指导,预示着广场舞活动将迎来一个春天。”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通知》是政府面对广场舞蓬勃发展,以及少数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的高度关切和及时引导。”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表示,《通知》提出“三个一批”(培育一批广场舞工作队伍、推出一批广场舞作品、培育一批广场舞品牌活动)的目标任务,是扶持、引导广场舞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健康发展需要合力
就具体内容而言,《通知》在加强广场舞规范管理方面推出的三大新举措,是各方较为关注的。
一是,推动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人性化、针对性强的广场舞活动管理办法、活动准则或文明公约。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丁光清表示,各地都在探索合理高效引导广场舞健康开展的办法,《通知》提出的举措可操作性强,显然是经过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将扶持、引领、提高融合起来,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据悉,上海闵行区、浙江温州、四川成都温江区等地均已出台相关文明公约或管理办法,如成都温江区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温江区广场健身文明公约》,建立了广场舞团队管理档案制、登记备案制、挂牌上岗制、星级评定制等相关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投诉率,使广场舞成为温江区一张亮丽名片。
二是,鼓励群众自我管理。广场舞的规范和管理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应广泛吸纳广场舞团队负责人、文艺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代表参与广场舞管理,统筹协调各方优势资源。黑龙江、浙江、上海等地已经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如上海闵行区根据《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办法》,吸收文化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等为该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成员,在区、镇、广场三级设立管理机构,负责展演培训、设备维护更新、沟通协商等工作,共同维护和管理文化广场。闵行区文广局局长杨继桢说,引导群众发挥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的作用,是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让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保障了规则的可操作性和认可度。袁会芳表示,这一举措充分把握了广场舞的主体特点和活动规律,在政府做好平台搭建、监管之外,放手把部分管理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既有利于高效地管理队伍、解决矛盾,也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有利于调动人们自律、相互监督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是,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过程,政府部门要承担管理职责。《通知》明确要求,要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广场舞活动管理机制。对此,云南省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副局长徐艳波表示,这是支撑广场舞发展的一大亮点举措。政府牵头为广场舞正名;多部门联动管理才能解决广场舞“谁都能管,但是不知道找谁管”的现状;纳入社区属地管理之后,有利于确保活动场地利用最大化,盘活属地内的广场资源。
此外,《通知》也就如何加强对广场舞活动内容的引导进行了阐述,其中一条是引导基层群众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创作符合群众审美品位的广场舞作品。云南省石林县彝族音乐教师黄海对此很支持,49岁的她是当地和谐健身舞队的领队,经常参与改编广场舞。她表示,将撒尼族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中,形式新颖且更适合大众习练,很受欢迎。成都市温江区文化馆馆长张伟感慨地说:“将传统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元素整合运用于编创新作,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使广场舞更丰富、更有特色、更有底蕴。”
政策落地仍很艰巨
在学习、解读《通知》的同时,如何将《通知》精神以实际举措落地更受关注。陕西省铜川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刘群利表示,广场舞的迅速发展给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提出新课题,其管理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通知》是对广场舞健康发展的极大推动,而各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方案、协调各部门协同工作的任务仍很艰巨。浙江省温州市文化馆馆长阮静表示:“规范广场舞是一项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在贯彻落实《通知》时,只有相关职能部门都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实现目标任务。”北京市民刘顺坦言,虽然有了《通知》,但是否真能解决好广场舞引发的噪音、场地等问题,还有待实践来检验。
采访中,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快研究细化出台政策。刘群利称,铜川市城市管理局作为城市建设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合理布局与建设市民休闲广场的工作。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甄国栋说,广场舞既是文化活动,也是体育健身活动,《通知》提出的扶持、引领任务,体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安徽省民政厅有关同志表示,将加紧培养有较高协调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广场舞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与采写:张妮、张建友、乔国良、余结红、洪伟成)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