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舞台剧怎样打破束缚求突破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5-05-06   
  王亚非
  越是在IP改编热潮中,越是需要保持创作者的冷静和思考。既要避免出现盲目跟风,又要避免同质化,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敢于冲破束缚、实现突破。
  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包括人工智能的加持,一个热点IP出现,各类IP改编的衍生产品可能马上就会出现,音乐剧、歌舞剧、话剧、戏曲等舞台艺术也可能紧随其后。但并不是每一个热点IP改编的文化产品都会产生热度。真正既有社会反响又有经济效益的相关舞台作品并不多。所以,越是在IP改编热潮中,越是需要保持创作者的冷静和思考。既要避免出现盲目跟风,又要避免同质化,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敢于冲破束缚、实现突破。
  抓住内核,才能带来更多流量。所谓改编,是在原本故事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加工。IP改编舞台剧同样如此,首先需要尊重和理解原有IP的故事和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艺术形式的固有特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IP改编本身就是要突破原有形态的束缚,但这种突破一定是在理解原始IP的基础上,包括创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深入解读,对当时当地受众心理的深刻理解,对价值和情感的深入挖掘。IP改编不能只看到原始IP流量的一面,更要看到原始IP为什么赢得流量的一面,这样才会让改编舞台剧更有吸引力,更让其在原著的基础上产生超越原著的效果。
  用好形式,避免同质化创作。舞台剧本身有其固有的形式要求,舞台、场景、人物、台词、时间等都是舞台剧赖以立足的重要形式要求。这些形式要求决定了创作者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改编和创作,用舞台剧的“语言”和“形式”呈现大众耳熟能详的IP内容。舞台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创作者改编的基本导向和思路,音乐剧要用音乐呈现故事,歌舞剧要用歌舞呈现人物,话剧要用对话呈现矛盾,戏曲要用唱念做打表现情节……创作者在充分理解和思考原始IP内核的基础上,用舞台剧的“语言”讲故事。这些形式要求和舞台特点,是IP改编实现突破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创作者充分表达情感和讲述故事的重要手段。用好这些“语言”和“形式”对创作者来说很重要,这是避免同质化的重要方面,“内核”也许是不变的,但抵达“内核”的形式是多样的。这样可以让创作者即使在人物众多、时间线跨度较大、场景复杂的原始IP中,也能有选择性地进行改编和创作,用“特殊的方法”表达“特殊的情感”。
  了解观众,在不变中求变。“赵氏孤儿”“西游”“哪吒”等经典IP之所以能够被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其重要的原因是这些IP本身包含了亘古不变的某个“母题”,但在抵达“母题”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思考。当代创作者就是在尊重原始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释读,而这些释读多多少少也带上了一些当代人的困境和反思,这也是原始IP在经历多次改编后依然能够与当代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IP改编要想实现突破和创新,不能不思考观众的感觉。一个热门IP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可能是内容上的,也有可能是形式上的,抑或是情感上的,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需要创作者在了解观众、分析观众的基础上,找到观众关注的焦点、情感的共鸣点和思想的碰撞点。只有如此,当创作者用舞台剧的“语言”“形式”讲述故事、抒发情感的时候,才能和观众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赢得观众、获得认可。
  总之,IP改编舞台剧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原始IP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敢于冲破束缚,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解读,用舞台剧特有的“语言”去表达细腻的情感、去讲述动人的故事、去呈现不一样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IP改编舞台剧既不失去原有的精神内核,又能用自己的方式实现某种程度的突破和创新。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